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见字如晤!我校学人手稿文献展开幕

2022年11月09日

  积健为雄,语出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者,刚也,大也,至大至刚之谓。非一朝可袭取,必积强健之气而可成雄浑之力。

  我校学人正是在日积月累中成就了雄浑之力,取得辉煌的成就。那么他们是怎样治学、怎样积累的呢,他们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吗?手稿是一个重要媒介,可从中一窥究竟。

  本次展览遴选60余位师大学人的手稿,种类齐备,亮点极多,大部分展品首次公开,每一份手稿都配有作者的照片。

展厅一瞥


-吕思勉的爱猫情结-


吕思勉头像

  吕思勉,被誉为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国学大师,“吸猫龄”长达60多年。

  吕思勉一生中大约养过二、三十只猫,曾自刻猫形肖形印,更有甚者,作为历史学家的他又特地为猫编撰专史《猫乘》,汇辑了所能搜到的古今中外猫的掌故,例如《猫寿》《猫食》《猫相》等。

  1957年吕思勉去世,吕夫人在遗体边放了一支钢笔、一块表与一张猫的相片。

  《猫友纪》开头:“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友岂必其人也哉!”

  吕思勉曾为其猫依次命名曰: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胡焕庸晚年用左手写字-


胡焕庸左手写字照片

  胡焕庸,著名地理学家。早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师从竺可桢。1935年首次提出标识中国东西部人口差异的“瑷珲-腾冲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又首次系统论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并命名为“南沙群岛”。

  同时胡焕庸是编著世界地理著作最多的中国地理学家、地缘战略家。后来主要从事人口地理研究,于1957年在bat365在线平台创办人口地理研究室,1980年代初撰写了《中国人口地理概要》,几十年如一日心系人口地理问题。

  晚年因右手抖动厉害,就改用左手书写,字风为之一变,歪斜中自有真趣。

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概要》底稿(前两页)


-杨振宁的信-


2018年10月17日杨振宁看望正在住院的我校数学系教授张奠宙,右边是时任我校党委书记的童世骏

  早在1985年,杨振宁就曾到访我校,并受聘为我校荣誉教授。

  1986年,我校数学系教授张奠宙所著《二十世纪数学史话》引起杨振宁的重视,并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自此二人频繁交流,为后来bat365在线平台出版社率先出版《杨振宁文集》奠定了基础,张奠宙成了《杨振宁文集》编纂出版的发起人和主编。

  而杨振宁、张奠宙为出版文集的往来书信及传真,就成了历史的见证和永恒的回忆。

杨振宁与张奠宙往来书信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


01 诗稿:心声传唱


  诗歌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诗歌以优美的文字和声律传达了诗人的心扉。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近代新诗的写作,心声心语吟唱至今。

  丽娃河曾孕育了一批中国诗人,他们以细腻的情感、巧妙的意象、富赡的才思,在夏雨岛上唱出一个时代的风华。

赵丽宏:青春的绿洲


02 书信:尺素留痕


  书信是人们相互交往中最常见的书面交流方式。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书信礼仪中的尊称、换行等要素都发生了改变,但是信中的情谊仍然不变。

  彼此或是通告消息,或是探讨学术,或是交流情感,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静静地躺在方寸大小的笺纸之上,为书信的往还双方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史存直致李露蕾

苏渊雷致吴忠匡

陈伯海致祁志祥

俞立中致杨汉东


03 文稿:妙笔生花


  一篇文章往往伴随作者的多次修改,点画涂抹、倒置插入、整段删除,不厌其烦,展现了作者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心路历程。

  作者的字迹随着思想的延伸,最终一泻千里,倾倒在稿纸之上,笔落而惊风雨,下笔如有神助,曲尽文辞和思想之妙。

吕思勉《古史纪年》

陈科美《杜威的教育哲学》

周淑贞《上海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

王家范《对“中国学派经济学”的期望》


04 日记笔记:人生足迹


  日记作为一种以事系日的非公共性记载,是后人从隐秘角度一窥当时情形的重要途径。

  而笔记则记录了个人工作与学习的要点,现身为会议记录、灵感随录、听课记录、读书札记等形式,这些片段性的专题记录或者灵光性思考的要点标记,都表现出类似日记的功能,在手稿作者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点点足迹。

钟泰《礼记笺》批注

刘佛年工作笔记

刘衍文《唐诗别裁》批注

谢天佑绝笔日记

张天飞读书笔记

陈伯海读书笔记

全文良教学笔记

周关东读书笔记


05 论著:皇皇巨作


  一篇文稿若一块建筑基石,论著手稿则是这些基石最终建设起来的巍巍大厦。经过千锤百炼和殚心竭虑,作者终于收获了具有客观性和理论性的思想之果。

  书稿、讲稿、译稿都让这些皇皇巨作的累土之功历历可辨。

王淑均《左传菁华》底稿

刘衍文、刘永翔《袁枚续诗品详注》校改本

曹锡华《复半单李代数》译稿

谢天佑《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底稿

龚斌《世说新语校释》底稿

刘永翔《清波杂志校注》底稿

童世骏《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


-手稿是沟通过去与未来传播学校文脉精神的重要载体-


  11月7日上午,由我校图书馆主办的我校手稿馆启动仪式暨“积健为雄——bat365在线平台学人手稿文献展”正式开幕。

  我校副校长雷启立,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新碗,我校图书馆馆长胡晓明,著名学者、我校中文系退休教授陈子善,我校中文系副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方笑一等人出席了开幕式,并为手稿馆的启动揭开帷幕。

  雷启立指出,手稿是人们有意识地主要运用笔和纸书写的一种文本形式。通过这类工具和载体完成的书写行为长期主导了人类的文字、符号及其思想的表达方式,是人类文明创造过程中重要的记录形式之一,它所具有的文献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抢救学者的手稿是有意义的工作,理应抓紧落实。

  他表示,手稿又是沟通过去与未来传播学校文脉精神的重要载体,图书馆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做好服务与科研保障的同时,要利用一切机会守正创新,加强学生素质的教育。

  胡晓明讲述了图书馆员工与捐赠者的感人故事,指出图书馆就像是一盏灯,让这些已经过世的手稿的作者能够在黑夜当中找到回家的路。

  胡晓明还指出图书馆有三个场。第一是气场,图书馆强大的书香气场是吸引众多学者捐赠手稿的重要原因;第二是磁场,我校是一所极具情怀的高校,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家属与家属之间都会形成一种互相的捐赠网络,这样的磁场可能是其他学校不具备的;第三是擅场,基层员工有着强大的擅长,图书馆的员工有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这样才使手稿的收集能够成立。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11月7日-11月25日

展览地点

我校普陀校区

图书馆二楼展厅


  手稿捐赠相关事宜,请联系:我校普陀校区图书馆五楼特藏与数字化部联系人:陈枝清,021-62233383,zqchen@library.ecnu.edu.cn

  欢迎前来感受手稿独特的生命气息,探索手稿蕴含的无限魅力,看看这些学人的手稿是否能让你见字如晤!



来源|bat365在线平台图书馆 手稿馆 编辑|吴潇岚 张雨璐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