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航运时空大数据与全球绿色航运走廊跨学科创新团队论坛举办

2022年11月02日 智能+ 生态+

  10月30日上午,由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科技处主办,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承办的航运时空大数据与全球绿色航运走廊跨学科创新团队论坛在闵行校区举行,论坛在腾讯会议同步在线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空间信息和大数据挖掘、航运科技等领域的八位专家进行跨学科交流,特邀我校终身教授宁越敏进行点评,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王列辉教授主持会议。

航运时空大数据与全球绿色航运走廊跨学科创新团队论坛举行

  首先,王列辉教授以《港口供给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为题进行了汇报。他在提出港口供给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港航数据、遥感数据以及熵权-TOPSIS评价模型,构建港口供给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已投资港口的综合供给水平和不同维度下的供给水平,并探究不同区域的港口等级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联合国际学院吴盖宇教授以《Enhancing the Safety and Resilience of Arctic Shipping》为题进行了汇报。吴盖宇首先介绍了当前极地航运的发展背景,指出当前极地航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开发北极航运弹性指数,并指出人为因素、船舶人体工程学、配套设施和服务具有一定的紧迫性,需要在未来的规划制定和实践举措中优先考虑。该研究的一大亮点是充分利用实地调查和对北极航线相关从业人员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我校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彭琰博士后以《面向“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沿海港口体系演化——职能结构与陆向腹地》为题进行了汇报。彭琰首先以“冰上丝绸之路”、“港口体系”等概念为引入进行职能结构演化分析,继而探讨了多情境模式下港口陆向腹地的选择概率,并指出受“冰上丝绸之路”影响,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港口的陆向腹地呈现不同特征,其中北部港口的陆向腹地受“冰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最为突出。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胡志华教授以《数据驱动的海运连通性复杂网络分析》为题,通过海运、贸易、经济地理等相关领域数据,构建基于海运港口和国家之间的联通性的多维度、多尺度复杂网络,考察中国与相邻国家之间的海运网络互动以及中国海外工程项目与海运网络的耦合分析,汇报案例涵盖复杂产业链供应链网络效应、区域经济体与产业链全球影响、经济实体与物流通道互动效应、不同产业链全球性互动耦合等。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牟乃夏教授的报告《基于AIS的海运时空大数据挖掘》聚焦于AIS大数据的挖掘研究,系统梳理了团队利用AIS数据在港口区位优势度、港口发展潜力、港口竞争力、货流空间格局、海运贸易时空格局、北极航道开通的影响等研究成果,并重点介绍了团队关于海运交通不均衡与海运交通关系的有关实践,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走向。

  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绍函博士以《航运大数据下的绿色智能导航》为题汇报,聚焦于航运绿色化问题,通过人工智能方法进行以最低碳排放为目标的航线规划研究。他分别从智能导航优化、船货匹配和碳强度控制等角度阐释碳排放计算模型。他还提出,如能将单船研究拓展至船队,建立船队的碳排放综合评价体系,将会极大保障船舶经济效益最大化与减少碳排放之间的协调性。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陈琼博士以《Application of AIS data in Green Shipping》为题进行了汇报分享。他首先介绍了AIS数据的属性、格式、模型和相关处理,继而从脱硫、去碳、零排放三阶段解构了航运碳排放研究的理论进展,最终以案例研究的形式报告了航运在北极圈的减排措施和战略、排放控制的边界路径、结合ECA法规研究全球排放关系等。

  我校经济学院李真副教授以《绿色贸易与绿色价值链重构》为题展开汇报。李真提出,评估进出口贸易的隐含排放的研究较为普及,应该进一步考虑如何将其以显性的方式用于贸易碳成本的评估,并介绍了碳成本评估的测算模型在碳福利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根据现有的研究不足对数字经济下全球绿色价值链重构提出了前瞻性思考。

  最后,宁越敏教授对以上汇报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供需研究在注重以AIS为代表的航运大数据应用的同时,也应关注到沿线区域的政治风险性,唯有基于市场导向开展港口选择与供需研究方能兼顾港口投资的现实利益与潜在利益。此外,港口区位与腹地对港口投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此次论坛通过跨学科、多领域的汇报与交流,进一步提升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水平,营造了浓厚的交叉研究氛围。



来源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编辑丨杜玥 编审丨郭文君